《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廉租住房作为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基础,其近期和中期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镇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范围:覆盖面仍然较小
对策:扩容时间表排定
建设部、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约有400万户住房困难。目前,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主要是这400万户低保家庭,截至去年底解决了26.8万户,仅占6.7%。另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大多数不能享受低保的低收入家庭既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也不能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缺乏政策支持。总体上看,廉租住房的覆盖面仍然较小。
《意见》提出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07年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全面覆盖这1000万户家庭;其中,东部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08年年底前率先做到这一点。
供应:总体短缺供不应求
对策:多方筹房源抓配建
租金补贴是廉租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由于流动人口增加、住房结构调整还不到位、原有公有住房大部分已经房改出售等原因,适合廉租户的小户型租赁住房供应总体短缺,部分城市严重供不应求。如北京市一居室住房供求比为1∶4。对于目前享受租金补贴的家庭而言,最大的困扰就是拿着有限的补贴,在市场上租不到合适的房子。这成为当前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主要矛盾。
对此,《意见》提出,要通过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小户型租赁住房短缺和住房租金较高的地方,要加大建设力度。
同时,为避免低收入家庭集中居住可能形成“贫民窟”,新建廉租住房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购。实行配建,有利于低收入家庭平等地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也有利于其子女在更开放、更多元的环境中成长。同时,配建政策有利于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作用,借助市场力量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专家认为,实施配建以后,有关部门应做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防止一些不诚信的开发商“偷工减料”,或是人为地制造贫富落差。另一方面,应注意加强引导,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能和谐相处。
资金:每年至少需497亿元
对策:财政为主、专项支持
“缺钱”是健全廉租住房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各地已经公布的住房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拟建廉租住房144.7万套,平均每年28.9万套,年度建设资金需求285亿元。如果其他低收入家庭都采用租赁补贴方式,每年需要租赁补贴资金212亿元。总的看,如果将覆盖面扩大到100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每年的资金需求至少497亿元。
目前,我国用于廉租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种渠道,都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从2006年开始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5%用于廉租住房制度。2005年,全国土地出让净收益约为2180亿元,如果按5%提取,则可用于廉租住房的资金约为109亿元。二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到2006年底,全国历年累计用于廉租住房制度的资金仅有70.8亿元,而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难以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住房保障支出。三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1998年以来,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累计提取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约100亿元。可以看出,资金缺口大、地区分布不均衡是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意见》提出,地方财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净收入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提高到“不得低于10%”,各地还可根据实际进一步适当提高。这样,每年近500亿元的资金来源有可能落实。另外,中西部地区将由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和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支持。
链接
今年以来,各地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来自建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占89.3%。2007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