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细工 张卓君摄
雕 版 张卓君摄
中国篆刻雅正派代表人物祝竹。 张卓君摄
清初的孔尚任说:广陵为天下人士之大逆旅,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百工之城”扬州,曾经汇集了当时中国最好的手艺和手工产品。今年年初开始,由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百集《指尖上的扬州》陆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部系列纪录短片,每集五分钟,恰如一部扬州“手艺活”的“口袋书”,把现存扬州的各式工艺和手艺活通过短平快的手法来了一个大起底。
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永说:当初做百集,大家都认为难度太大,结果做起来才发现扬州“藏龙卧虎”,短短三个月,内容就有了。很多过去只囿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圈里的大师们,都在这部片中一一走到了幕前。
还原
无论是重达千斤的金银大器还是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指尖》都做了工艺流程的细致还原。王永说:“很多人都知道扬州工厉害,但怎么做出来的却总让人稀里糊涂。过去做纪录片比较长,很多技艺细节的展现都稀释到漫长的讲述中,现在这种短平快手法,逼着我们在五分钟内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幸运的是,很多大师都愿意配合我们把作品的制作过程再复原一遍。”由此,扬州最完全的工艺种类得以在屏幕微观处展现流传千年的华章。
说到扬州工,玉雕是扛鼎之艺,历史上“扬州琢玉,名重京师”,故宫博物院乐寿堂陈列的五件大型玉雕,都是扬州工匠的杰作。国家级玉雕大师江春源为《指尖》还原了一棵大白菜玉雕的制作过程:雕刻创作后打磨抛光,抛光前要先涂色,防止漏掉抛光细节,两个月抛光结束,再用酸清洗掉制作过程中积存的污垢和锈渍,然后蒸煮加热,热腾腾的蒸汽仿佛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洗礼,最后在二十分钟内趁热上蜡,蜡液才能顺利渗入到玉器表层以下……扬州人说,“咬得菜根方百事可做”。如果说山子雕表达的是扬州工气势磅礴的一面,一棵再普通不过的大白菜则表达出了扬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学斌,扬州金银细工工艺领军人物,他为扬州2500年城庆创作的献礼作品《大运之舟》,以隋炀帝下扬州所乘龙舟为原型,从古籍中找创意,从隋炀帝陵冢中找灵感,几千年前模糊的虚幻之影变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金银细工作品:全长6米,高3米,总重量超过两吨,用黄金3000克,宝石一万多颗。神在龙眼、气在龙须、威在龙头、力在龙爪,方学斌利用金银细工雕、錾、批、嵌等数十道工序手法打造龙头,赋予整条龙舟威武传神不怒自威的灵魂。铺首,就是门把手,龙舟有两百多个铺首,每个直径一到三厘米不等,需要用十多柄大小不一、材质不一的锤子,通过数万次的反复敲打,在铜片上凿出铺首的凹凸结构,再通过灌胶、淬火流程加以定型。其他还有一千多个活动门窗、数百个飞檐屋角,都雕琢得巧妙精致,其宏伟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扬州“三把刀”盛名远扬,世人耳熟能详,然而其中巧妙连扬州人自己大概都知之甚少。表现扬州厨刀的精工和妙味,一道文思豆腐就承载了淮扬菜刀工大部分的精髓和奥秘,将豆腐切细到0.05毫米,“要心无杂念像念佛一样”。
紫罗兰是扬州建于1895年的老店,也是古城最后坚守剃刀技艺的理发场所。在职理发师最小57岁,最大80岁。扬州理发刀的剃头修面早已超出清洁的意义,“一共七十二刀半,最后由鼻梁扫至鼻尖提起,算是半刀”。火钳烫头,上世纪解决了烫发造型的从无到有,一提煤炉,一把火钳,“靠近鼻尖闻出合适的温度”,扬州师傅利用温度造型的功力让几十年的老主顾“挥刀在顶齐落发,执镜端详展笑颜”。
扬州的修脚功夫,最难就是“脱龙刀”,“刀法行云流水,跳脱空灵,如一条神龙穿梭在人间。”这样的形容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好在扬州人还有句大白话:脚轻松了,人就快活了。
“玩的”
快活,是扬州人生活的小目标。扬州人还有个口头禅:“玩的”。专业玩家傲娇的小快活全隐藏在这两个字的语调和说话人眉宇间的神情里。
扬州八刻,民间工艺的总称。扬州的匠人们,素来擅长雅致精细的工艺,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深雕浅刻、横竖撇捺,这些说在嘴上的“玩的”,件件都有惊世之呈现。牙雕大师高志明,在20厘米长的牙板上徒手雕刻两万余字,“一刀生,一刀死”。
玩里有乾坤。杨光是扬州玉雕界炉瓶技艺的代表人物。“我是爱玩的人。作品怎么才能可玩可用可赏,不琢磨不行。”从临摹古人到自创三境(意境、安静、干净),他将自己所擅长的器皿与把玩件相结合,使以礼仪和装饰为重心的炉瓶变成小巧别致、方便携带使用以及同好之间交流欣赏的把玩件。
方惠,是叠石成痴的传奇,年轻时因参与个园四季假山的修葺工作而迷上叠石,在宿舍楼下叠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座假山,从此走上了“玩家”生涯。鲜花港假山被称为华东第一假山,正出自方惠之手。如今这位自称小学毕业的“当代造园家”的叠石造山技艺已成为行业工程规范和验收标准。
“玩家”最大的乐趣不再是光环、地位、钱,“几年一件作品,那种喜悦是很难体会的。” 住在扬州状元巷的王玉生,至今不过做了16个宫廷雀笼。他的床头一直有本记事本,“以防漏掉睡梦中突发的创作灵感。早年用手做,后来用心做,现在用神做。全部的精气神都用在制作中。”如今眼力衰退的他常常提笼架鸟走街串巷,偶识一位做鸟笼的盲人便欣喜不已,热心指点,“一街一巷一雀笼,半生工匠白头翁”,此时他倒也不觉得寂寞和孤单了。
五大盆景流派之一的扬派盆景,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漂浮蓝天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扬派盆景代表作《腾云》,树龄已达280年,通晓盆景棕丝剪扎技艺的万瑞铭边演示边感慨:哪是我们玩盆景,是盆景玩我们。
玩家的修养,既是一生技术的积累,也是漫长岁月的流淌。
绝活
无论是“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的面点大王徐永珍,还是“铁笔镌方寸,伏案琢乾坤”的牙雕大师、“披霜冒露造细工”的雀笼艺人还是叠石成痴的方惠,都有一个共同点:绝活。《指尖》编导们说:因为绝,所以活。拍这部片子的宗旨是:不做悲情之语,传承不守旧,因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工艺都活泼泼地生活在我们中间。
芮名扬,一辈子为雕版印刷写样,电影《一九四二》里深沉有历史沧桑感的字幕就出自他手,儿子芮欣成为新一代雕版印刷的艺人。对于这一行的生命力,芮欣尊父训,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年轻人要能坐下来,任何一行都能做好有前途”。雕版大师陈义时,13岁跟父亲学徒,当年只家传的技艺如今“只要学得进去,竹筒倒豆子什么都教”。
年轻一代的传承热情少了很多迟暮之气。80后的冯韬,痴迷于微缩古建筑模型制作,从2013年开始对照古建实物,按比例制作小木作,制作的清代盐运图微缩景观模型直观复原了清代盐商文化。如今,他在扬州的“网红”老街巷仁丰里独居一隅安心创作。
老一辈在努力传承的同时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当年的剪纸大师张永寿,一把剪刀出春秋,74岁完成一生剪纸艺术的代表作——《百菊图》;马维衡,在斫琴界独树一帜。“这些手艺都是活的艺术,天上掉不下来,观千剑而后识器”;方惠以石为棋,谋局布势,“把堆山视作一门学问而不是活计,才能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山水。”顾铭,玉雕大师顾永骏之子,现代玉雕作品如何融合当下生活元素,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他称自己还在“积小流成江河,在由工向艺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祝竹,中国篆刻雅正派代表人物,三十多年来收集编写了十一本篆书字典,他的存在就代表着扬州印学的地位。方寸之内存天地, 年逾古稀的他以一百多句咏梅诗句刻出“百梅印”,尽管对文化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现在的他却表示“堂庑要宽大,窗棂要通透,衣冠要简洁,行止要文雅,于人生也算满足了”。
耄耋高龄的中国美发大师仇庆芳至今坚守一线,传承和展示扬州传统理发技艺。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绵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作为一个技艺精湛的省级劳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些老客人每个月都来找他理发:“五十年来发型没变,师傅没变,紫罗兰没变。”而最新一代的理发刀代表赵兵尽管引领着一个城市日新月异的“顶上时尚功夫”,但依然没有丢弃“训练时持刀的手背上放一碗水”的坚持。
指尖上的技艺最终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扬州绝活从自然中走来,向生活中走去。因循不守旧,重而不躁,轻而不浮。扬州人把做手艺叫做“做生活”,“扬州工”就在这“生活”中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汪 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