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树聚禽图(绢本设色) 林良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原标题:林良《秋树聚禽图》
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扶南堡人(今南海大沥)。生于宣德年间(1426—1435),卒于弘治年间(1488—1505),是明代宫廷中最杰出的水墨花鸟画家,也是广东绘画史上第一个进入主流性行列的画家。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粗中有细,放而有度,气势沉雄自若,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画坛,包括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均产生重大的影响。林良的成功,不仅仅使当时沉寂多年的广东美术终于有了广东籍画家扬声宇内的荣耀,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中国古代花鸟画史上一种水墨写意而又法度森然的新风格的诞生。
林良在明代花鸟画发展史上,无疑起到了先导的作用,他是承前启后的主角,他所创造的新面貌、实现了花鸟画史上一次表现风格,审美旨趣的演变,对水墨花鸟画技法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流行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由林良开派,接踵而至有沈周、陈淳、徐渭等,一步步将写意法推向臻境,并成为明代花鸟画最流行和最富成就的一种形式,终汇就而成明清泱泱大观的写意花鸟画风。
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的林良《秋树聚禽图》(又名《秋树鸟雀图》、《枫竹慈乌图》)是其存世作品中极精之品。该图由于保存良好,完好如新作,国家文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具有真、精、新之三美,为林良存世作品中最好的珍品。
该图自款“林良”,钤“以善图书”(朱文方印)。立轴,绢本设色,尺寸:纵152.5厘米,横77厘米,容庚先生捐赠。另有鉴藏印:剡溪世家(白文方印)、司礼太监(朱文长方印)、戴氏家藏子孙永保之(白文方印)、太监王诜置收书画留传(朱文方印)、铁岭郑氏文燮号小舫珍藏唐宋元明名人书画之印(朱文方印)、中天鉴赏(朱白文方印)、玄赏斋书画印(朱文方印)。从鉴藏印可见,该图流传有序,曾被明代内府收藏,并经历了董其昌(1555—1636)、郑文燮(1859—1929)等著名藏家之手。
《秋树聚禽图》描绘了深秋时节,一群鸟雀栖息在枝头的景致。该图尺幅较大,构图参差错落而又周密严谨。枝叶寥落的乌桕和竹子前后交织,虚实相间,一群寒鸦(又名慈乌)和小麻雀穿插在枝头上,姿态各异,全体既分散又集中,不失一个“聚”字。鸟雀刻画细腻,神态生动,形神兼备。林良在该画中充分展现了成熟的技巧,他以粗笔浓墨画树的主干,用淡墨略加色彩画竹子,笔墨灵活多变,画面疏朗空灵。他以浓重润泽的墨色渲染慈乌的羽毛,鸟腹、颈部上则染上淡淡的白粉,黑白对比强烈,鸟儿毛茸茸的感觉栩栩如生。他又以极淡的墨色加浅赭色点染小雀,使之轻盈灵动,呼之欲出。林良准确把握着水分和墨色,浓墨深沉但不板滞,淡墨有透明清润之感,其层次丰富而又法度整然,干、湿、浓、淡各得其所,可谓涉墨成趣,光彩焕然。特别是林良以草书用笔入画的艺术特色在这幅作品中也得到充分展现。他以草书线条表现树枝的跌宕、曲折,又以有力的“丁头点”表现短枝和苔点,使画面有一种草书疾走的节奏感和力度,这是宋元水墨花鸟画所没有的新趣味。恰如历代画史对林良新技法的评价。
这幅作品的题材也非常具有明代宫廷绘画的特色。画中所表现的主体是慈乌鸟。慈乌鸟又名寒鸦,据说这种鸟能反哺其母,故称慈乌。朱元璋曾作《思亲歌》,通过歌颂慈乌寄托了思亲孝心,亦藉此宣扬以孝治国的理念。由于帝皇倡导,慈乌题材在明代甚为盛行。这幅《秋树聚禽图》应是林良为迎合圣意而精心创作的一幅精品,其主旨也是借慈乌颂扬孝道。
《秋树聚禽图》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珍品,最早时为明代内府收藏。何时从明宫廷流出待考。“剡溪世家”“戴氏家藏子孙永保之”“中天鉴赏”这三枚鉴藏章的主人待考。目前所能知道的是在晚明时这幅作品就流落民间,曾被著名书画家、鉴藏家董其昌(1555—1636)收藏或鉴赏过,画上钤有董其昌的鉴藏印“玄赏斋书画印”。清代,该画为郑文燮(1859—1929)收藏,画上钤有“铁岭郑氏文燮号小舫珍藏唐宋元明名人书画之印”。郑文燮是著名金石藏家、词人郑文焯(1856—1918)的弟弟。近代,这幅珍品属于大收藏家刘体智先生(1879—1962)所有。1948年,刘体智将该画赠送给好友——金文学者、收藏家容庚先生(1894—1983,字希白,广东东莞人)。
容庚先生得到这件珍品后非常喜爱,他对林良生平和艺术作了深入研究,查找了很多史料,详细记述于著作《颂斋书画小记》中,成为林良艺术研究的现代奠基者。1956年,为了支持地方博物馆的建设,充实博物馆收藏,容庚先生向国家慷慨捐赠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这幅《秋树聚禽图》。最终,这幅林良传世精品归属于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
(作者为广州艺博院陈列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