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新一家。本报资料
“真没想到,一块土里土气的蓝印花布,竟能和科技、电气这样‘高大上’的行业比肩。”1月5日,首届“江苏技能大奖”颁奖仪式在宁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凭着对南通蓝印花布长达四十年的坚守传承,获得“江苏大工匠”称号。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健也在同时颁奖的“乡土技艺技能大赛”传统印染项目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镜头前,吴元新和女儿女婿身穿的蓝印花布服饰,是吴灵姝亲手设计,素雅的纹样中透着时尚。为了保护这濒临消失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吴元新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创新,如今,这位“蓝痴”欣慰地看到,女儿女婿也加入到蓝印花布保护传承的行列,为这项古老的非遗注入年轻时尚的血液。
一抹通透的蓝,凝固最美文化遗产
只要一说起蓝印花布,58岁的吴元新不仅成了“话唠”,连眼角漾开的皱纹里,都是满满的温柔。作家冯骥才曾如此评价他:“吴元新一分钟不说蓝印花布,就怕它没了!”
吴元新从小就对家乡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16岁进了染厂,为了染制出更多更漂亮的纹样,他和师傅一起挨家挨户收集蓝印花布,吴元新发现,小小的一方蓝印花布,贯穿了乡民们一生的重要时刻,蓝印花布的纹样也往往具有深厚的民俗涵义。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国徽设计者张仃先生给吴元新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看似土气的蓝印花布,却凝聚着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把一方蓝印花布上升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为吴元新认识自己的职业打开了一扇窗。吴灵姝告诉记者,小时候,她也曾因父亲从事“土气”的蓝印花布工作而自卑,现在她的想法变了,“明清两代,老百姓身上穿的、生活中用的,基本都是蓝印花布,因为这种花布纹样造型丰富,染料也出自百姓自己种植的蓝草。保存这种印染工艺,首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人的生活,以及里面蕴含的文化、民俗,同时,手工制作所倾注的生命和情感,是现代机器工艺无法替代的。”
同样被蓝印花布这根“风筝线”牵住的,还有倪沈健,吴灵姝的爱人。这位“一不小心掉进染缸”的“金融男”,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入行,但最终耐不住冯骥才的劝说:“金融人才到处有,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全国可屈指可数!”现在,倪沈健早已醉心于这片美丽的蓝白世界,他还充分运用理科生的天分,在染料配比等方面推进蓝印花布的研究和传承。
生产性保护,用创新托举古老非遗
传统非遗要发展,首先要传承。立志把蓝印花布作为毕生事业的那一天起,吴元新就积极地在院校中开设与蓝印花布相关的课程。但令他困惑的是,刚开头那十年,他培养出的学生里,没有一位选择从事与蓝印花布相关的职业。
尽管无奈,但吴元新也理解孩子们的选择,“如果看不到前景,不能让传承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又怎么能吸引年轻人呢?说到底,这是非遗行业自身的问题,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重焕生机?吴元新决定自己蹚出一条新路。1996年起,他白天从事艺术馆的接待和产品销售,晚上则埋头于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之路——不断创新产品,用产品销售带来的效益反哺行业,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现在,在产品创新上,吴元新又有了女儿女婿作为好帮手。女儿设计的服装、手袋,是吴元新的出门必备,随身携带的一个个用蓝印花布制作的名片夹,素雅可爱,成了最佳伴手礼。如何让拥有8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走进当下生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吴灵姝点子多,例如将面料改良为丝绸,研发DIY材料包等。
专注创新,但吴灵姝从不曾忘记传承, “对我们这些年轻的传承人来说,最要紧的是把精湛的技艺传下去,这样出来的创新产品才是有根的、有生命的。”
“元新蓝”,乡土人才迎来发展春天
经过数十年的传承发展,南通蓝印花布已成了闻名遐迩的“元新蓝”。吴元新创新制作的纹样和作品,先后四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不过,和个人的成名相比,吴元新倒觉得,“元新蓝”走红的背后,更多的是折射出社会对非遗和乡土人才的重视。
“以前,像我们这种民间手工艺人,哪能被列入人才?现在,江苏省提出口号‘让乡土人才香起来’,还举办各种乡土技能大赛,为我们乡土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传统工艺和非遗迎来真正的春天,让吴元新很欣慰。
前景看好,但吴元新父女依然冷静。在他们看来,除了政府重视、非遗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外,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热爱同样重要。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对非遗一无所知,长大了又如何能热爱非遗呢?非遗的种子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播下,让他们从小就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吴元新说。
推广,不遗余力。如今,吴元新和女儿女婿一年要忙十几个展览,不仅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工作室、开设选修课,还走进中小学开设蓝印花布体验课。让他们惊讶的是,到南通大学讲课,好多学生竟然不知道蓝印花布。不过,慢慢体验下来,学生们普遍对这一蕴意深邃的传统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们欣慰不已。
最近,由吴元新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第一卷即将付梓,这套20卷的丛书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程。吴元新笑着说,忙完这20卷,又不知是何年月了。
传承之路长漫漫,欣慰的是,从5岁的外孙女吴抒染身上,吴元新似又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在一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小抒染也玩起了刻版,并且刻得有模有样。“希望她长大以后,也能把蓝印花布好好地传承下去。”看着身穿蓝印花布棉袄的外孙女,吴元新似乎又想到了很远、很远。(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