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休闲 » 文化观察 >> 正文

文化观察

唤醒中国的色彩
江苏消费网 (2017-12-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传统中国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在历史的演进中,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近来,故宫展出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让青绿重彩山水又重新得到了广泛关注,也让大众知道,除了纸本、绢本的经典之作外,还有唐宋以来的宗教艺术、敦煌壁画中的跨文化表现等。而青绿重彩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一直是当下中国画教育中的重点。12月6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2017丹青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展览梳理了全国24所艺术院校的青绿、重彩山水画的承传和教学情况,体现了面对世界美术多角度挤压下的中国画民族性的坚守。青绿重彩山水画这一传统学科当下的发展情况如何?青绿重彩绘画如何与现代美术教育相结合并实现其当代价值?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将中国色彩恢复“常态”

  青绿是指中国国画颜料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重彩则是以石青、石绿、朱砂(或朱磦)、赭石等重色晕染。青绿重彩是中国传统设色方法,在宋以后就已失去清晰的脉络。在当下山水画教学中,青绿重彩画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既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组成部分的“色彩”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同时在中国画现代化以及当代性追求的道路上,也具备较强的可衍生性。

  此次展览总策划之一、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说:“当下山水画的视觉形式与手法表现已经越来越广泛,青绿重彩与水晕墨章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有效手段。这次全国高校的展览梳理了青绿重彩山水画的教学经验以及拓展的可能性,也希望能够以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回视与重读经典作品的精妙之时,既要思考如何继承传统,将其融入山水画的教学,也要思考如何结合时代气息,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并拓展其视觉可能性,这也是每一位中国画教师所要致力的方向。”

  对于青绿山水在近段时间的热议和讨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认为:“我们现在只是把‘青绿山水’作为一个习惯的称呼,我们今天讨论青绿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中国画的色彩应用问题。青绿山水在传统形态中有两种样式,即唐以前的工笔样式,比较平面,是填埋的方法。至宋元以后,是如《千里江山图》式的有意笔的方式,有写意的表现。再之后,尽管不同时期都有青绿山水的作品,实际上都是以这两种形态延续下来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也认为,我们讨论中国色彩并不是要与“笔墨”一争高低,他说:“在中国画单一的‘笔墨’价值观独霸中心的情况下,色彩长期扮演着次要角色。因而,扶正中国画色彩其实是在呼唤中国画审美与创作多元价值观的建立。‘笔墨’的膨胀与滥化,是中国古典文化长期自我封闭发展的结果,正是中国画色彩,也许能够让我们学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前反观自身的本领。中国画长期地将色彩冷落,也由此而为自己招致了诸如‘速写’‘草稿’等误解,所以,彰显中国画色彩也许能够让中国画建立起与油画、与世界绘画的共生关系,让中国画进入到绘画的建设之中,从而由‘非常态’复归‘常态’。”

  关注生活 在教学中传承

  青绿属于山水一科重要的类别,发展到文人画后开始慢慢失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徐钢坦言:“古代传统青绿山水的设色法与如今的设色是有区别的,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上不太准确。我们作为教学单位,有责任和担当将青绿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教学中探索和发掘。”

  中国画绵亘千年,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变革与吸纳,那么,青绿重彩这一传统技法表现方式,如何以学院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传播与继承?林容生分析:“与青绿主题有关的、学习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如何将其转换成能在现实中、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应用的具体的方法,又不至于完全依赖传统;二是如何应用色彩。我们发现,在传统的创作中大家并没有太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自己的创作理念,或者一些技法的探索应用进来,更多是延续古代的方式。如果我们意识到青绿山水在今天应该有今天的面貌的时候,就应该要在题材方面做一些转变,这种转变就是题材的生活化。古代的青绿山水基本上题材是比较理想化的,今天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可以感受到,或者我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我们被感动的生活内容。这些内容如果用色彩的方式、用青绿的方式表现,有可能实现在形态上的转变。”

  的确,从传统的形态转换为现在的形态,一直是中国画关注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刘文东在青绿重彩课程教学中也发现,如何将传统青绿、重彩的知识与技能转化到创作之中,需在课程中有所侧重。他认为,应该让学生对日常色彩修养的潜移默化引导,使学生敢于在习作中尝试与探索。同时,此次展览刘文东看到呈现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传统脉络的研究,另外一种是引入日本岩彩。他认为,对于材料而言,这两种都可以去尝试,然而作品完成以后的结果,会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观感,所以,“我们是在形成自身的文脉里的传承,还是要变成另一种视觉方式?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一个大纲,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创作其实是没有边界的,大家是可以不断去尝试的。当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传授学生时,他们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一是可以从老先生那学到相对正宗的传统色彩审美,二也可以从年轻教师那学到如何结合中西色彩,打开思维,获取更多可能性。”他说。

  开放吸收 不忘传统艺术观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丘挺介绍,青绿在其教学里愈发重要,色彩是其教学中很重要的东西,能够培养学生眼睛细微的感受力,包括对材料本身的体会。他说:“在临摹阶段,便对本体性的色彩规律、材料有比较严格的正统要求。在我们的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材料,包括鼓励同学自己做材料。也是要求同学在创作中如果表现色彩,需与文学性叙述的色彩意象有结合。今天我谈论青绿重彩,除了传统本身,另外就是开放的吸收。在语言和材料的探索上,我们鼓励大家利用卷纸、木板等综合材料,以达到在创作性的相对开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看到了年轻艺术家的责任心,同时,他也感觉到青绿山水的教学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课题,他说:“青绿山水包括小青绿、大青绿、重彩山水,今后年轻一代有很大的课题做下去,可以做得很深、很精彩。我们要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山水画需要站在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观上来观看作品、表现作品。”

  诚然,近十几年来,各大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扩大了中国画这一学科的边界。纵向深挖传统的同时,亦横向参考各国文化、各种民族艺术的精华所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认为,推动中国画发展的种种因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借由现代美术学院教育制度的引入,中国画结合了西方的学院制度而得以学科化,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专业。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之大之深,至今依然有诸多值得研究以及衍生探讨的空间。

  李劲堃说:“在继承由数代人逐渐完善的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同时,青绿山水画创作与教学还促使我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固有印象的那些艺术形式。对青绿山水画的研究、教学与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系统与文化意象之间的衔接,更可以探讨如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思考传统的广泛意义以及在当下创新的多重抉择。而由青绿山水画延伸至重彩中国画创作的思考,则更可深究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之处。”

编辑:白杨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