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既要“引”,也要“培”,立足本土多途径培养
前不久,国内某知名高校自动化系的一位研究生导师告诉笔者,今年他带的应届毕业生很受欢迎。招聘季开始没多久,就有学生拿到多个职位,对方承诺的年薪高达30万至40万元。
这只是人工智能人才火爆的一个缩影。近期举行的人才高交会上,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某职业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表明,人工智能职位数量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增长了近8倍。
人工智能人才卖方市场的出现,源于人才供需的失衡。随着近两年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井喷,除了专业公司求贤若渴,部分传统企业也想招聘人工智能人才谋求转型,无形中加剧了人才大战的“白热化”。
事实上,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人才都比较匮乏。国外曾有人用“像干燥的草原上起了一把火”来形容近几年对人工智能人才资源的爆炸式需求。但相比之下,欧美在人工智能人才储备量上还是占据绝对优势,中国相对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尖端人才。目前,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多是重金请回来的海归“大牛”,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所谓尖端人才,是指具备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强大的原创能力,能够率领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迅速崛起的领军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尖端人才不是“一个能顶十个”的概念,而是很可能“颠覆一个行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自动化、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关人才需要具备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多种本领。比如热门的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就需要掌握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视觉算法、自然语言算法、数据挖掘算法等多种技术,这些人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同时具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和编程能力。他们一旦进入企业,就可以从各个方面指导员工迅速成长。
除了尖端人才,普通的人工智能从业者存量也明显不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起步晚,之前国内高校在学科设置和就业引导方面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许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曾是“冷门”。如今热潮突起,人工智能相关应届毕业生被迅速“吸”光,容易出现人才空档。
想弥补这个人才缺口,既要“引”,也要“培”。欧美国家纷纷发布了本国的人工智能规划战略,竞相花大力气引进人才。最近国内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尽快形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规划》中还明确,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等。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也将对交叉学科进行大力扶持,鼓励从基础研究层面培育优秀人才,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产业要去“虚火”,人工智能人才也要去泡沫。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招聘人才,切不可听风就是雨;如果抱着“先抢到再说”的想法盲目跟风,不仅容易造成人才溢价,也可能招来了和尚没经念,白白浪费了昂贵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