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休闲 » 文化观察 >> 正文

文化观察

琢磨不透的《寓言》
江苏消费网 (2017-11-14)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

  

 

  《寓言》:(美)威廉·福克纳著,林斌译,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提到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书评界普遍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读者想要接触到诙谐轻松、平易近人的福克纳,那他该尝试《我弥留之际》;要想寻求侦探小说般的新鲜刺激感,可以去找《圣殿》来读;假如想读有一定难度却能令人收获颇丰的福克纳,那就要把《喧哗与骚动》推荐给他;倘若要选出福克纳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那该是《押沙龙,押沙龙!》;万一有人追求的是阅读难度和挫败感的刺激,那就试着读一读《寓言》吧。

  最后一点虽为笑谈,却也不失真实性:这部以战争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品的确是被全世界的读者贴上了晦涩难懂的标签,几乎将其打入了冷宫。

  《寓言》是福克纳最难懂的一本书,也是他篇幅最长、叙事最宏大、人物最多、写得最为辛苦的小说,从构思到完稿断断续续花了十来年的时间,甚至为了提醒自己小说的脉络还把大纲写到书房的墙上。

  小说发表以后,他得了两个大奖——1955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然而当时的书评都是批评多于赞扬。评论者从结构、主题、手法等各方面加以批评,认为小说杂乱无章,难以理解。即便是大批评家,在肯定小说有“极具震撼力的场景”“雄心勃勃的构思”等优点的同时,总还是会提出一些不足之处。最严厉的是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新批评理论派的主将罗伯特·佩·沃伦。他直截了当地说,小说是“巨大的失败,也是极其令人厌烦的一本书……其构思混乱不堪,实现这些构思的过程也混乱不堪”。

  有意思的是,福克纳自己却认为《寓言》是他的“杰作”,在他的书信里面几次称之为他的“史诗”,乃至他的《战争与和平》。即便在他自我怀疑的时刻也表示,这是一个宏大的想法,而自己又一直离它太近,“这就像是近距离地站在一头大象身边;过了一阵子,你就根本看不见这头大象的全貌了。”他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那些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

  借用评论家的话说,《寓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基督第二次降临、竟然降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中的含糊不清的寓言故事”。那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战壕里的为期一周的“兵变”事件。1918年春天,星期一上午9点钟,法军前线某军团的3000名士兵在一名下士领导的12个普通列兵的影响下集体拒绝进攻,使得对阵的德军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当天下午3点以后,西线战事随之全部沉寂。对阵双方的高层将领经过紧急密谋,竟然下令朝手无寸铁的士兵们开火,并当众处决了引发兵变的那名下士,同时也将力主惩罚全团士兵的一位师长秘密杀害。这样一来,这场战争便得以继续下去。小说详尽叙述了法、英、美三国军队将领如何着手调查此事,与德军高层秘密会晤,想方设法掩盖真相,神不知鬼不觉地惩处勇者,通过暗箱操作让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全过程。

  这样一本令人琢磨不透的小说,对于翻译也是一种挑战。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出色的译文首先需要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其次是用精确的文字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含义。用当年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仅要把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把字里行间,甚至字背后的意思都传达出来”。福克纳在诺贝尔奖致辞中说,作家有义务“通过提升人类的心灵,提醒他们牢记勇敢、荣誉、希望、尊严和同情这些昔日的光荣,来帮助人类生存下去,这是作家的荣幸”,同样的,译者也有义务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隔阂,捕捉到这些超越时空、属于全人类的“洞见”,分享并传承这人类思想的宝藏。作品出版于1954年,过了半个多世纪居然无人问津,其难度和冷僻可想而知。幸而,如今这项艰巨的任务终得完成。

  《寓言》中文译本的面世,还可能对我们的福克纳研究起促进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对福克纳的翻译和研究仍然局限于他所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王国,对他的非南方背景和主题的作品,无论长、短篇小说都很少研究,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触及。但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福克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扩充范围,探讨新问题,使用新理论,对于《寓言》也有了很多新看法,不再强调这是他“江郎才尽”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福克纳写《寓言》就是要推翻把他从故纸堆里发掘出来的马尔科姆·考利替他总结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理论”。

  今年是福克纳诞辰120年。我们真心希望,随着《寓言》中文版的问世,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能够出现新气象。

编辑:白杨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