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互联网企业往往希望有朝一日能独霸行业,获得盈利,但最终竞争的缺失却可能让行业活力锐减、消费者体验下降
日前,饿了么、百度外卖宣布合并。兜兜转转近1年,与顺丰、美团相继传过“绯闻”,百度外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买家。
2014年,杀入外卖O2O市场;2015年,豪言要砸200亿元做好O2O;2016年初,完成B轮融资,估值逾20亿美元……曾经的百度雄心勃勃,却于2016年年中悄然转变态度,并最终决定退出。究其原因,与百度聚焦人工智能,重新回归技术公司不无关系,但百度外卖长期烧钱,无法盈利,拖累财报或许是其被抛下的决定性因素。
曾经,百度外卖为了向投资者展现好的成绩单,尝试在商户端多收取佣金,在用户端提高配送费。短短1个月时间,盈利虽然提升了,市场份额却急剧下降,百度外卖不得不暂停这一策略。盈利无望,可预见的却是为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的烧钱补贴,沉重的财务负担让百度外卖成为百度财报的“绊脚石”。
对于饿了么来说,并下百度外卖,其市场份额将反超美团外卖,且能把触角深入白领高端市场,中国外卖市场由三足鼎立进入双雄争霸阶段。外卖市场开启下半场竞争。
平台们出于各自考量大戏不断,平台两端的商家和消费者却嗅出了熟悉的味道。这与当初滴滴、快的合并何其相像?在出行市场,滴滴、快的合并后,市场两大巨头滴滴、优步也从竞争走到合并,外卖市场是否会与出行市场殊途同归?如果外卖市场最终一家独大,消费者是否也需要再次为平台的前期亏损买单?商户是否也将如司机一样失去话语权?
与传统市场基于净利润的估值模式不同,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往往基于流量、用户数、营业额等指标。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创办初期飞速成长,表面看红红火火,实际却不具备造血能力,需要不断融资以维持正常运营。他们往往希望有朝一日能独霸行业,坐拥支配地位,再谋盈利。
这些行业巨无霸们是否构成垄断尚难以界定。然而,当单个巨头形成后,竞争的缺失让行业活力锐减、消费者体验下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携程去哪儿、美团大众点评、58同城赶集网、滴滴优步……再到如今的饿了么百度外卖,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行业巨无霸结局,继而往往走向“提价”这种模式。
纵观这些企业的“称霸”过程,补贴、补贴、再补贴,用补贴抢占市场,用烧钱拖垮对方,这何尝不是简单粗暴的资本“跑马圈地”模式。然而,一个靠烧钱“圈地”、靠形成龙头方能盈利的行业,无疑缺少核心竞争力、缺少稳定盈利模式,并不健康。在互联网改造各行各业的今天,我们并不希望“互联网+”下的衣食住行最终都由某个巨无霸掌控,而更期待良性发展的行业出现,享受良性竞争带来的更多创新、更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