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博物馆系统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汉阳陵博物馆试点工作成果显著,标志着陕西文物系统博物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汉阳陵博物馆自2013年4月15日正式启动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2月正式组建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形成了符合该馆实际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模式怎么改
勤动员、订章程、改体制
汉阳陵博物馆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后,在思想上积极重视,广泛动员,明确责任;在实际行动上,大刀阔斧地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新法人治理结构形式。
做好动员,抓好培训,通过召开全馆职工参加的试点工作动员会、邀请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领导对全馆职工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知识培训、组织全馆职工认真学习中央相关文件等活动,打牢全员参与的群众基础。及时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
博物馆在2013年5月至6月份集中组织人员到省外先行开展工作的地区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发﹝2011﹞5号文件要求的“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的精神,制订了《汉景帝阳陵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章程》(草案)。
按照《章程》(草案)确定的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和“三三制”比例,该馆遴选了理事、监事和理事长、监事会主席人选,审议通过《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章程》。这标志着该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改革管理体制的目标,建立了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式。
据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介绍,新的管理体制建成后,该馆及时制订了相符合的管理机制,包括理事会权力清单和议事规则、理事会会议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使理事会监事会按照初步建立的制度进入正常运转。从2015年2月到2017年7月,理事会先后召开了9次会议,从研究管理层人事任免到考评管理层工作,从审议重大事项到研判工作,从质询博物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到出谋划策等,充分发挥了理事会的领导和决策作用和理事的参谋智囊作用。
效果怎么样
编制多了、经费足了、职工有干劲儿了
新的法人治理结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建馆18年来,汉阳陵博物馆的整体工作在陕西省文物局系统考评中一直处在中下水平。建立新体制后,该馆的整体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在2015年和2016年两年省文物局系统的年度目标任务考评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单位。具体来说,成效有哪些?
解决了编制和经费问题。过去,该馆仅有事业编制36人,经费来源属于自收自支,且收入的30%还要上缴财政。在理事会的呼吁下,经举办单位与省编办和财政厅协商,去年为该馆新增事业编制34人,经费支出纳入省级财政预算足额拨付,解决了困扰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建立了人才使用机制。虽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馆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力量薄弱,没有学术带头人。理事会针对这一问题,打破现有用人机制的障碍,研究通过了管理层提出的招聘学术带头人的意见。招聘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满利教授担任文物科技保护方面总工程师,实施了3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完成了土化铠甲俑的修复保护等工作。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馆长专项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劲头。
社会教育活动精彩纷呈。近两年来,该馆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社科界优秀社科普及基地”和“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针对学生研学旅行开发的系列教育活动和教本,在全国博物馆系统的社教活动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该馆的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汉阳陵《东部陪葬墓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在全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率先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对科学、规范地推进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验有哪些
举办单位放权、理事会有效运行
该馆开展法人结构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中央编办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先后两次来该馆调研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在今年2月份的调研报告中指出:“该单位在新的体制运行后,整体工作全面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全国文化系统试点单位的经验典型。关键在两点:一是举办单位支持放权;二是理事会有效运行。”
据汉阳陵博物馆馆长李举纲介绍,在两年半9次理事会会议上,理事会能够全面正确的行使领导决策权,主要是解决好了两个问题:一是选好了理事长,重视理事会的自身建设,引领理事正确履行职责、行使决策权。二是选好了理事、特别是外部理事,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履行职责,在会议上畅述己见,积极建言献策,利用资源和人脉优势提供支持和帮助,使理事会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