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支付了8000多元的健身费用。
昨天,有市民报料称,春节假期已经过去,广州越秀区置地大厦的一家“康魅健”健身俱乐部却迟迟不营业,老板及工作人员的电话均无人接听。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该健身房还拖欠了员工工资及物管费用,众会员不禁担心老板携款“走佬”。
事实上,近年来“预付款消费”陷阱频频发生。到底应如何防范风险,有律师告诉记者,法律虽然对预付款有一定规范,但如何监管仍是一片空白,消费者想要维权,难度不小。
会员李小姐介绍,“康魅健”健身俱乐部大约开了一年多。“我去年办了一张半年卡和价值8000元40节课的私教课程。”目前,李小姐的私教课程只上了1/3。李小姐说,今年过年前,健身房还是照常开门营业,并通知2016年2月15日恢复营业。
然而,李小姐15日前来健身时,却发现健身房内空无一人。不仅如此,从一楼通往健身房的电梯也停止使用了。“我打电话给前台、教练和销售都无人接听,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小姐十分担心。于是,她又通过其他健身的朋友找健身房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有离职的销售员告知她称这家健身房已经“关门大吉”了,也有人称公司负责人将在20日回来处理。“但不少销售员和教练对健身房的情况还是‘蒙查查’,只说公司还欠了他们的工资,他们也不知道公司到底怎么了。”因此,健身房到底是“跑路”还是其他原因停业,至今没有答案。
另一位闻讯赶来的沈先生则告诉记者,他曾听工作人员称这家健身房的经营的确出现了问题,今年1月底在开张时已经出现停电的情况。更令人诧异的是,虽然健身房空无一人,但大门却敞开,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还在,所以不少会员依然选择前来继续健身。“不管是不是‘走佬’,反正我住得近,我自己过来锻炼锻炼也好。”不仅如此,沈先生说自从停业后,健身房内的一些小型器材还被人拿走了。“本来哑铃架上摆满了各种型号的哑铃,现在被人拿得所剩无几,根本没有完整的一对哑铃。”
会员逾百人损失约百万?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健身俱乐部没有一名工作人员。按照前台的一份通讯录,记者尝试拨打该健身中心总经理于先生电话了解情况,截至记者截稿为止,一直无人接听。随后,记者还拨打了其中一名销售员的电话,对方称:“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倒闭了,但自己没有收到通知要回去上班,公司还欠我一个月的工资。”此外,置地大厦物业管理处也表示,该健身俱乐部拖欠约6万元的物业管理费。
对于会员的损失,李小姐称,她只知道十多位相熟的朋友总共缴纳了近10万元的教练费。此外,按照健身房办公室摆放的超过100本会员的私人教练协议书,协议价格每名会员从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记者以此进行粗略计算,会员们损失或达到约百万元。
昨天,李小姐与其他会员向大东派出所报警。但警方到现场后表示,这属于经济纠纷,建议他们通过工商部门处理。
律师说法:两途径可追讨损失 然而用处都不大
事实上,近年来“预付款消费”陷阱频频发生。“预付款会员卡”实行“预付款制度”,虽然消费者从中得到折扣、减免、赠送等优惠,然而,从而导致的店铺突然关门、会员维权难的事情层出不穷。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省消委会首席法律顾问朱永平律师说,对于预付款如何使用和监管,当前法律仍是一片空白。这也导致许多不具备发行资质但仍然发行会员卡的情况大量存在。他还介绍,2012年年底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也对发卡机构做了详细规定,还明确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预付卡纳入备案管理范畴。不过,这一监管举措并不能强制企业必须备案,在事后监管时一直面临执行难的问题,即使罚款最高额也仅为3万元。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进行预付款消费的商家突然关闭,只有两种途径追讨损失。一是与商家正常购卡进行消费的,可以打官司通过民事途径追讨余款。购卡就等于签了合同,这类合同通常会被视为无效合同,商家要返还余款,然而如果商家因为经营不善,导致倒闭破产,只能对其进行查封并拍卖,这样的情况下,位于消费链末端的消费者很难追讨回自己的全部损失。二是若商家存在虚假注册等诈骗行为,可以通过刑事途径进行立案。但这意味着消费者要自己先取证,去证明商家的营业执照、税务证明和注册地址是虚假的。“这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很难取证。”
类似案件
1.牛奶店
2015年1月,家住广州白云区白云新城一高档住宅的伍女士在小区一家牛奶店铺订了半年牛奶,订半年瓶装奶只收五个月的钱,优惠价仅需600元。谁知,才送了20多天就联系不上了。
2.美发店
今年年初,有市民反映,广州市海珠区江湾桥南附近的一家东尼界美容美发店突然关门,老板无踪影,拖欠21名员工工资37万元。同时有众多市民办的会员卡无法兑现,涉及金额170多万元。
3.水果店
去年12月,广州所有水果营行关店被扫货,广州分公司人去室空,水果营行多地店面停业。随后,水果营行被爆资金链断裂——这个一年之间打造超300家店面、号称3年打造万店的机构瞬间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