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喇嘛塔金陵晚报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博物院自2013年11月重新开放以来,特展馆的“国宝厅”一直展出南博的镇院之宝——乾隆蓝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昨天,记者发现,该厅内的转心瓶在展出两年多以后,终于“圆满谢幕”。新亮相的,是南博的另一件镇院之宝——鎏金喇嘛塔。
“豪华单间”换了“房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博物馆,藏品总量超过42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有一千多件。这些国宝级文物中,又有18件堪称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南博重新开放后,在特展馆地上一层特设“国宝厅”,每次只展一件国宝级文物,让一件文物享受“豪华单间”的高规格待遇,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极为少见。第一件亮相的,就是乾隆蓝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在展出了两年后,“豪华单间”的“房客”换了,成为明代的鎏金喇嘛塔。
出自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
据介绍,这件鎏金喇嘛塔,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出自牛首山明代弘觉寺塔地宫。说起这件喇嘛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1956年7月,几位游客在游览弘觉寺塔时,无意中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上圆下方,藏有文物。
南京博物院闻讯后,立刻组织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鎏金喇嘛塔。
鎏金喇嘛塔高35厘米,座高16厘米,底边83.5厘米,塔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鎏金喇嘛塔塔身有四个壸门,内有释迦、韦陀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方形石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青瓷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以及骨灰等物。
鎏金喇嘛塔通高35厘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金陵晚报记者 段仁虎 摄
曾被认为安放的是郑和骨灰
鎏金喇嘛塔的出现引起了轰动。有研究者指出,弘觉寺地宫实际上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归葬地,“李福善”就是郑和,鎏金喇嘛塔内藏着的牙齿、骨灰,极有可能属于郑和。
不过,这个石破天惊的说法并没有在明史学界、郑和研究界得到赞同。郑和研究会会员、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宽涛告诉记者,经过考证,铭文中的“李福善”其实是与郑和同时期的御用监太监李童,不过,李童与郑和两个人是好友,曾经长期共事。
“李福善”身份的确认,揭开了谜团,原来鎏金喇嘛塔是李童捐赠的。而这座鎏金喇嘛塔也因为其高超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被列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
五十多件国宝亮相“和·合”展
昨天下午,南京博物院年底的最后一次重量级展览——《和·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系列展》在特展馆三楼正式开幕,展览共展出文物25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国宝级文物)50余件。河南博物院的“虢季”七鼎六簋、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鎏金驯犀俑等重量级文物都将在观众面前一展真容。展览将从12月26日一直展出至2016年4月20日。
据南博专家介绍,本次展览传达了三个层次的和谐融洽关系: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融洽关系、文物之间的相互融洽关系、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融洽关系。整个展览的氛围也是一团和气,和合共生。其中,第一部分,策展人用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四瓣花叶纹彩绘扁腹陶钵”、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人鸟兽玉饰件”等相对单一的文物,讲述了人和宇宙、自然、动物的关系,也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第二部分,策展人用“明万历充庵铭黄花梨画案”、西汉的“长毋相忘”带钩等可成对匹配的文物向观众讲述了阴阳调和、琴瑟和鸣、鸳鸯戏水等相合相成的理念,让文物具有相互关系——龙凤、男女、榫卯等,让观众感受到和谐、互补的魅力。
第三部分则被策展人通过祥、和、喜、福四个组合,用“清白玉通天灵芝如意”、南宋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等文物为观众讲述吉祥和谐、圆满幸福的生活真理。
南博透露,展览的第三部分是中华“和合”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如人生四喜之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如祥和幸福之三羊开泰、花好月圆。
展览中,一些国家一级文物尤其引人注意,比如,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这件堪称良渚微雕杰作的玉琮,其四面上下转角,各装饰着具有繁冗底纹的神人像与兽面像。以人为原型的圆眼神人,驾驭着象征大地的獠牙猛兽,他们与象征大地的猛兽共同构成了良渚文化原始宗教中崇拜图腾核心因素。(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