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真人秀
红色旅游全民阅读文创产业文化公园
非遗传承
中国江苏网6月17日讯文化强省再出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归根结底,文化才是铸就江苏品格的最终力量。对照《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落实“三高两强”目标任务,让文化成为江苏发展最深厚的力量,一线的实践鼓舞人心,基层的期待值得倾听。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渗入生活的历史最有生命力
《意见》原文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梳理研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传统村落、古街区、古祠堂、古书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的保护建设,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真正“活”起来。
实践探索
“不来东关街,不算到扬州。”如今这句话被众多游客口口相传。东关街全长1122米,地处扬州5.09平方公里老城区核心地带。8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破败杂乱的老街。如今已成为扬州一扇人文窗口,一条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长廊。留下“活的”东关街,扬州人首先做“减法”,先后迁出7万古城居民,减轻古城负荷;接着又做“加法”,对古城200多条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铺设了供电、通信设施以及上下水管网,改善了老城人居环境,让留在老城的6万多居民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恪守“活化保护”,扬州大力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建成各类文博场馆101个、文化广场10个,建成扬州八怪书画展馆和《四库全书》展馆,让扬州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敬畏历史,扬州近5年累计收回已出让但开发过程中发现文物的土地三块、调整商住用地规划近1500亩,减少土地出让收益近50亿元。
发展期待
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冬冰: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人与历史自由对话,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我们应该坚持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走近市民,走进生活,走向心灵。江苏在如何创新文博场馆管理模式,如何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文博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如何加强对已建文博场馆的管理开放和利用率考核评估,不断提高场馆管理、运行水平,仍然要积极探索。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创作者要多关注,政府要多投入
《意见》原文
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自觉,江苏红色文化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围绕党史和江苏的军事文化,推进建设一批网上党史纪念场馆,编写出版一批党史教材和普及读物,推出一批文献纪录片,打造一批广播剧、影视剧(动漫)、舞台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实践探索
近日,一部反映新四军热血青年投身抗战题材的舞剧《烽烟桃花飞》,正在紧锣密鼓付排之中,这部由盐城市演艺集团原创的大型舞剧将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刘少奇等一大批新四军将领在这里战斗、生活,由此留下的抗战遗址、遗迹成了盐阜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把红色文化作为特色名片,从248处革命遗址中遴选出近30处重要遗址进行三年规划建设,市本级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各县同时拿出配套资金,市县联动,合力推进。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提升项目已于去年底对公众开放,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烈士墓提升项目也将于近期对公众开放。盐城与新四军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合作,共同筹建“新四军研究数据库”,目前已收集有关新四军的各种信息8000多条。
发展期待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国防大学抗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宗彪:江苏是新四军作战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地域最广的地区,每个市、县都有新四军抗战的足迹,每一处都值得深度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年轻人对当地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了解不深,各地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动作不大,对红色遗址、遗迹的投入不足,相信随着《意见》的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会得到更多重视。
传承优秀文化:
手段要创新,传播要尊重规律
《意见》原文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着力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神和治理智慧。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利用现代手段,打造江苏原创文化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影响力。
实践探索
6月14日起,10集电视纪录片《青果巷记忆》在央视10套播出。纪录片完整展现“江南第一巷”的文脉奇观,这里500年间先后走出近百个进士、上百位名人,包括瞿秋白、盛宣怀、史良、赵元任、周有光等名人大家。小小巷子是文化传递的必然结果。常州通过名人系列文艺作品把地域传统文化变作品、变精品、变产品。
按照“挖掘—普及—传播”的整体思路,常州运用现代手段创造性地把文化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翻开古风盎然的《常州城事》,名人、名言、名胜、名典、名点等故事图文并茂。用手机扫描手绘地图、故事二维码,可以收听有声故事。登录网站,在《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民乐声中,《常州记忆》电子书映入眼帘。轻点鼠标,便可以了解常州的传统美食、民俗童谣、名人名作,了解常州历史画卷里独具魅力的文化根脉。
常州还把品味传统文化发展成学校校本、终身教育读本。“大姐,我告诉你啊,烧饼在常州的地面上喊麻糕。麻糕麻糕,不吃不饱,一吃麻糕,肚皮就饱……”中、小学生喜欢用常州方言说唱《常州吆喝》,正是甜白酒、梨膏糖、磨剪刀、修洋伞这些凝聚着历史记忆的词语,播撒着热爱家乡的种子。
发展期待
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等于简单的复古,要做到以古做今、打通古今,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融入日常、渗入生活,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从而实现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打造特色文艺品牌:
真实接地气,百姓才热爱
《意见》原文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特色文艺品牌,公众文艺鉴赏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实践探索
近日,苏州滑稽剧团与苏州司法局等单位共同策划开展以“让法律走近寻常百姓”为主题的法治文艺创作、演出活动。苏州滑稽剧团,仅是一家市属院团,却先后有三台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堪称中国戏剧界的经典。得奖不是重点,叫好更要叫座。一部剧的生命力,是靠演出体现的。苏滑始终坚持“奖牌与口碑并举”。通过评奖来提升作品质量,获奖后作为精品再推向市场。苏滑的获奖精品,《一二三,起步走》10多年来演出超过4000场,被全国近百个剧团移植演出3万多场;《青春跑道》演出超过2000场;《顾家姆妈》演出场次超过300场……
苏滑始终把原创精品作为立团之本,他们不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不写英雄人物、传奇故事,而是专注于表现凡人小事,表现现实生活、草根情怀和当代意识,《一二三,起步走》聚焦城乡结对办学、《青春跑道》关注中学生早恋、《顾家姆妈》讲述了保姆抚养两个弃婴的故事,诠释了母爱的力量和伟大,观众们看到的是人间大爱,是文明因凡人善举而亲切。
发展期待
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李朝润:近年来,我省以苏滑为代表的一批院团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剧目既秉承传统又紧跟时代,用真实的力量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拨动观众心弦,引发群体共鸣。什么样的戏最受老百姓欢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现实接地气,就一定能引发老百姓的情感共鸣。
促进文化与金融互动:
九成是微企,解决融资是关键
《意见》原文
促进文化与金融互动融合,鼓励发展文化类的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推进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建设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文化金融合作融资项目库,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江苏文化产业。
实践探索
12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承接的文化金融服务课题受到专家一致认可,文化金融合作的“南京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南京1.6万家文化企业90%以上是小微企业,它们重创意,轻资产,银行不愿放贷,接受天使投资又会稀释股权,融资难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2013年,南京成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招标遴选授牌“文化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0.99亿元;成立全国首家文化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83家文化企业发放贷款5.17亿元。如南京文化金融中心向电影《一号目标》贷款150万元宣传费,这部5000万元电影如期上映,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心为原力动漫贷款1000万元,这家公司得以接下美国梦工厂500万美元的订单。
此外,南京文化集团还组建3支总规模超3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开展产业链的整合和并购;南京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钱币邮票电子交易平台,2014年交易总量547亿元;南京还在探索文化融资担保业务和文化保险业务……“南京模式”为全国文化产业与金融嫁接探索了一条新路。
发展期待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由政府提供撬动资金,让银行愿意突破固有模式,为文化产业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南京已有了成功实践。通过担保、保险等方式,建立文化金融的风险分担和防控机制,南京也初具雏形,这些做法将使文化金融真正具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轻资产,政府如何在文化金融中发挥撬动效应,这是文化建设要迈上新台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外包公共文化服务:
服务外包,责任不能外包
《意见》原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
实践探索
今年4月,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无锡新区图书馆自主定制开发的手机APP“吴韵书香”上线,读者可以通过这个APP免费阅读馆内70万册图书,浏览每天更新的500多种报刊。这是无锡新区图书馆服务外包,探索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
图书馆搞服务外包,无锡新区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早在2011年,就以每年200万元的价格,将新区图书馆的管理、运行和服务外包给台湾艾迪逊公司。合同约定,公司需实现年新增注册读者1万人,馆藏图书外借率达70%,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同时为两个园区分馆、6个街道联盟馆提供服务。
走进这家图书馆,就有一种回到家的舒适感。这里书柜错落有致,沙发五颜六色,读者像是坐咖啡馆里,读书成了轻松而惬意的事。此外,图书馆的美妆讲座、图书漂流、读书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十足一个文化生活体验馆。图书馆外包后,全年无休,工作人员却减少了1/3,运营成本比同类图书馆节约了2/3。
发展期待
无锡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建秋:对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是提供者但不一定是生产者,是监管者但不一定是操作者。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职能在于制定规则并监管执行。新区成立了由财政、审计、纪委、市文化行政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常年对外包的文化服务进行打分和监管,场馆不达标要进行整改,整改不力将终止合同,避免“一包了之”,做到服务外包,责任不外包。本版策划:刘宏奇颜芳采写:王宏伟董晨蔡炜卞小燕李源视觉统筹:沈东本版供图:新华报业视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