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金融 » 投资理财 >> 正文

投资理财

“假结构性存款”成揽储利器:名为“结构”实则保本保高收益
江苏消费网 (2018-12-2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

  岁末的钟声即将敲响,银行业揽储的战鼓声正酣。今年以来,传统定存、大额存单,已为你贡献了财富的积淀,但你是否留意到曾暴红的“结构性存款”?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相继出台,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息”时代也渐入尾声。此前表现并不起眼的结构性存款,举着“保本理财替代者”的大旗,一时间追捧者无数。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上海地区多家银行时发现,尽管不少银行对结构性存款划定了预期收益率的区间,但在向客户介绍时依然会表示,基本可以保证拿到最高的收益率;而最终收益为预期收益率下限的情况,只有在极端情形下才会发生。

  “浮动收益”却可保证拿最高收益

  结构性存款是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其收益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

  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告诉记者,由于结构性存款属于表内存款业务,享有50万元以内可赔付的政策,通常来说安全性很高,一定程度上可视同保本。结构性存款的底层本金是银行刚性兑付的,不会出现损失,但收益率取决于衍生品工具的表现,这部分收益存在一定浮动的风险,银行保证结构性存款的本金和最低收益,但不保证能实现最高收益。

  不过,近期记者在走访上海地区部分银行时发现,尽管多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标示着“浮动收益”,且给出了预期收益率的区间,但在向客户介绍时依然会表示可以保证拿到最高的收益。

  例如,某上市城商行在网点醒目的位置处放置了一块白板,上面有关于该行结构性存款不同期限及预期收益率档位的介绍,包括期限为35天的预期收益率为1.1%或3.4%,期限为117天的预期收益率为1.45%或3.75%,期限为188天的预期收益率为1.65%或3.85%等。

  该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比如期限为35天的,收益率要么是1.1%,要么是3.4%,没有中间值,但是1.1%的可能性很小,极端情况下才会发生,买了都可以拿到3.4%的收益率。”

  类似以上这种具备结构性的条款设计,但并不具备结构性收益特征的产品通常被称为“假”结构性存款。

  那么“假”结构性存款到底“假”在何处呢?据中信证券研报介绍,“假”结构性存款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将嵌入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触发,再加上产品本身通常不会报告衍生品的真实交易情况,因而产品本身与衍生品的真实挂钩令人存疑,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性质有问题;

  二是结构性存款产品在设计上将嵌入衍生品的观察区间或者情景条件设置得较为宽松,从而使得最高收益很容易达到,并且最差收益与最高收益的差距很小,使得原本浮动的收益变成固定收益,实质上表现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产品,达到保本保收益的目标。

  变相高息揽储

  中信证券研报中同时提及,上述两类假结构性存款的形式有悖于资管新规消除刚性兑付的政策导向,基本上都能够超过同期限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带有变相高息揽储的特点。

  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向记者介绍该行结构性存款产品时,表示该产品挂钩黄金价格:“今年黄金价格只要不跌破50元/克,它(结构性存款)就能做到4%这个收益率。现在国内金价每克两百多,基本不可能跌到每克50元。虽然不能说保息,但金价大幅波动的概率很小,所以很大可能可以拿到4%的收益率。”

  于康告诉记者,银行推行假结构性存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由于针对不同挂钩标的和期限的结构性存款,定价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和参数,而中小银行缺乏经验和人员配备,很难设计出真正结构化的存款产品;

  其次,实现真实的结构也意味着增加了收益的波动性,会对客户形成冲击;

  最后,一些中小银行并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质,这些银行发行的所谓结构性产品并未真正挂钩衍生品,“假结构”乱象因此产生。

  虽然当前结构性存款有“退烧”趋势,但在于康看来,未来结构性存款对于银行来说仍具重要战略意义。

  于康表示,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后,结构性存款与大额存单都将成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重要选择,所以在未来假结构性存款得到清理后,具有衍生交易资质的银行将继续发行结构性存款,以满足投资者保本且高收益的需求。

  未来结构性存款对于银行来说仍具重要战略意义,这也是当前不具备衍生交易资质的银行正在积极申请资质的重要原因。

编辑:葛绍刚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