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重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非常关心和关注个人信息如何在信息提供、采集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在近日举行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央行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征信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墙。
陈雨露说,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侵权、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呈现多发态势,不仅严重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依法维护公众切身利益、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应对公众信息泄露事件多发的迫切需要。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就是对公民基本权利、个人财富和竞争力的保障。
陈雨露指出,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征信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包括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征信法规制度、不断提高监管的强度和有效性、大力开展征信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等。
不过,在推动征信市场规范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部分个人信息泄露案件追踪难、取证难等;不同信息主体风险暴露和维权诉求的差异比较大,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和征信维权工作面临点多、面广、条线长的巨大压力;同时个人信息侵权违法犯罪活动采用的技术手段日益复杂,地域跨度较大,现有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力和技术的配置很难满足有效识别、监测和处理的需求。
面对上述双重压力,陈雨露指出,应把握好三方面的监管协调:一是对信息提供方的监管协调,确保信息按照“最低、适用”的理念采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对信息采集加工方的监管协调,确保征信机构行为遵循征信规则的要求,确保征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三是对信息使用方的监管协调,确保个人征信信息的依法有限使用,确保信息主体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据了解,自2015年1月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同意8家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至今,个人征信牌照仍未下发。对此,陈雨露透露,央行正在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发放工作。
此前,多家筹备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均将各种个人信用评分与各类生活场景中的业务挂钩,一些征信公司还开展“信用分PK活动”、推出信用分挂钩社交产品“圈子”等。
“征信产品主要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违约风险问题,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既不能当作把人分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工具,也不能应用于某些低俗的社交活动,背离征信的本意。”陈雨露称。
陈雨露强调,在个人征信业务活动中,应注重把握三方面的原则,即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原则、征信活动的公正性原则和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