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金融 » 维权监督 >> 正文

维权监督

理财市场乱象面面观
江苏消费网 (2016-04-05) 来源:今日湖北
阅读:

  □记者/陈思炎

  

1.png

 

  盛世财富公司的门上贴有硚口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的封条(陈思炎摄影)

  “3个月利率8%,最高能达到30%,而且随时可取”。在武汉市的部分住宅小区、公交站牌和写字楼的电梯里,近来粘贴有各种各样有关投资理财业务的广告,这些广告让手头有些闲钱的市民动心不已,但记者暗访后发现,整个理财市场鱼目混珠,乱象丛生,让消费者难以选择。

  

2.png

 

  武汉财富基石投资人维权

  零风险变成高风险

  “财富基石——增值预期年收益8%~30%,保本保收益”,过去两年,在武汉临街小卖部摆着的广告台历上,在街头楼宇间散发的广告传单上,频繁出现这样的广告语。

  然而,2015年11月24日,号称华中地区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一份《关于推介产品延期兑付的协调函》打破了这些投资人的平静生活。《协调函》称,融资方近期所开发的项目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实现正常销售,导致资金短缺,财富基石推介的基金等产品可能无法按期兑付。一时间,财富基石破产的消息在数万名投资者中迅速传开。

  武汉市民胡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名受害者,她向记者回忆,去年年初,一名年轻人在鲁巷广场附近向路人派发广告单。广告单上写明,短期保本型理财,预期年收益8%~30%;她接过广告单,并被这名年轻人热情地请到了营业厅。她尝试着投资6万元买入了10个月的理财产品,本该去年11月9日到期,但本金和15000元利息却打了水漂。

  为何如此多人把血汗钱、养老钱放心交给该公司?胡女士认为,这与其声称所售理财产品“零风险高回报”息息相关。

  同样,2016年1月11日,离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关门不到2个月,武汉盛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紧急发布无法兑付的通知。又是一纸公告,让很多投资者傻了眼。当天早上,武汉盛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盛世财富融资方资金发生提现困难,难以按时兑付本金和利息,现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备,即日起,终止正常投资理财业务,将尽快处置资产,实现变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该公司关门前几天,一位销售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公司拥有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融资人以房产等优质资产做抵押,风险极低。然而,公司原业务人员小王透露,公司兑付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房地产项目出现问题,造成了变现困难。

  信息披露“雾里看花”

  提及信息披露,荆州的投资者李大爷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告诉记者,2015年8月,荆州某商业银行沙市支行开业,此前并未在该行办理过业务的理财经理打给他电话,并多次向他宣传相关的理财产品。经不住理财经理的反复劝说,李大爷最终在该行开了户,理财经理向他推荐多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并以银行的品牌向他保证,加上他对银行一直比较信任,因此最终同意购买。

  当时签合同的时候,理财经理向李大爷承诺会定期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向客户告知投资情况。“这半年来,我从没有接到过任何电话或短信,告知投资情况,要知道,投资外汇波动瞬息万变,及时止损是非常重要的,近期我看到市场行情不好,按捺不住打电话过去问,不出所料,理财经理说,产品出现了60%左右的亏损。”李大爷说。

  家住洪山区小河西村的刘成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理财经验的人,对理财产品也不甚了解。朋友说“有闲钱就理财,弄好了每月赚的比工资都高”,并把他推荐给了武汉某财富公司的理财经理。抱着对朋友的信任,他找到理财经理,想让其推荐一些稳定的理财产品。“不要风险高的,稍微赚点就行”,在这个原则下,理财经理推荐了两只基金。一个月后,刘成亏损5万元,这样的亏损超出了他的预期。“我的钱到底被拿去投资了些啥,是如何操作的,理财说明书上看不出,理财经理也讲不清,更别提定期披露投资信息了。”刘成说,当初,他只是想稍微赚点”,不想却赔了钱。

  还有一些理财公司在网站公开造假。记者调查发现,“北深贷”理财平台在官网上贴出多篇“媒体报道”:其中“余额宝收益缩水一半,北深贷P2P理财更胜一筹”等稿件,均有拿同行稿件改头换面之嫌。事实上,即便理财公司真的获得各类“荣誉”,也不能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比如,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公司就曾获评为“2014年最具公信力金融理财机构”。

  存款意外“被理财”

  “我去银行存定期,没想到变成买了一份理财产品,并且是高风险的。”家住鲁巷广场附近的刘婆婆向记者诉说了自己“被理财”的遭遇。

  2008年10月5日,刘婆婆带着6万元去武汉某商业银行准备存一年期定期存款。当时大堂经理劝她买一款正在销售的理财产品,并告诉她一款7万元起售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最高收益能达到20%,比定期存款高得多。

  刘婆婆当时只带了6万元,大堂经理告诉她可以分两批付款购买。于是她当场先付了6万元,回家后又找朋友了1万元,就这样分两笔购买了7万元的理财产品。

  本以为一年到期后,可以拿到14000元的收益。想不到在2009年6月,银行电话通知刘婆婆,这款理财产品本金亏损,账上只有不到4万元。刘婆婆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赎回产品;二是继续购买理财等着回本。无奈之下,刘婆婆选择了后者。

  “7万元稀里糊涂变成不到4万元。” 刘婆婆说,8年来她每次去找银行,甚至致电这家商业银行的总部,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最近一次找到这家商业银行行长时,行长建议刘婆婆再筹钱买新的理财产品,这让她欲哭无泪。

  无独有偶,今年40岁的别女士告诉记者,她的银行卡是由单位统一办理的,她一直将卡带在自己身上,所有业务也都是自己办理。3月7日下午,她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送的提示短信,显示她账户上近万元现金被转走。别女士吓了一跳,立即到自动取款机上查询,结果发现卡上只剩下几十元的存款。别女士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咨询,客服人员表示她的钱已经买了一款黄金理财产品。

  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和授权,这存款就变成了理财产品,别女士决定去办理银行卡的网点讨个说法。“工作人员今天给我回复,说是理财产品已经生效,我要赎回也可以,但要承担2000元的手续费。这是啥道理?我的存款银行没给我监管好,出了问题还让我掏手续费?”别女士提出了质疑。最终,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别女士被“理财”的存款已经重新转账到银行卡中。

  遭遇陷阱维权难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一向畅行金融界多年的“金句”。在武汉,近年新注册的财富投资、财富管理、理财公司超过了300家。这些公司向投资者推荐的理财产品、财富计划、P2P(个人对个人)理财方案等,年收益均在12%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他们声称,高收益外,还有担保、债权抵押和垫付本息等多重风险保障。这些承诺,使他们不仅“完胜”银行的存款利息,甚至连几大互联网巨头的各种“宝宝”产品也自叹不如。其中,一些理财公司离银行网点只有几步之遥,名字多用“XX财行”、“XX理财”、“XX资产管理公司”等,走进网点,内设理财柜台、贵宾室等,还设有理财经理、大堂经理等职位。

  业内人士金先生介绍,这些公司募集的资金除投向房地产等项目外,多数转贷给中小商户。在当前民间投资渠道仍显匮乏的情况下,理财公司吸储能力极强,以武汉理财公司500家,每家一年吸收5000万元算,至少每年有250亿元的规模。然而,在财富管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财富管理公司的监管却仍然处于真空地带,种种乱象频发损害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银行理财产品需在银监会备案,保险类理财产品有保监会的监管,但是民间的财富管理机构仅在工商部门注册,从事的却是金融理财类业务,传统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将其纳入监管范畴。”金先生分析说,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比如,贾姓先生通过某股份制银行的网银购买了基金产品,但是基金到期数日后,贾先生一直没有在账户内看到这笔资金。查询后发现,自己赎回的资金自动转到了理财账户上。原来,这笔理财账户的资金和活期账户是相连的,如果这笔钱他不及时操作转到活期账户,钱就会回到理财账户,而理财账户的资金是不计息的,等于这笔钱是零利率。

  “目前这个行业,出了事投诉无门的确是现实,投资人维权真的难。”金先生表示,由于监管存在空白,各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投资者往往遭遇的是投诉无门的尴尬;而如果上升到司法层面,等待投资者的则是繁琐的程序和得不偿失的诉讼费用;万般纠结之后,大部分投资者只能吃哑巴亏,最终选择不了了之。

  打着理财投资的旗号,承诺高额收益,编造虚假项目骗取社会公众资金……针对这些乱象,2015年我省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

  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中,重点查处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网络借贷、私募股权投资、农民合作社、民办院校、养老机构、房地产等行业和领域的非法集资案件。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罪名新立案103件,涉案金额21.5亿元,涉及人数6478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59件、近16亿元和近5000人。

编辑:朱成林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

宝应碧桂园承诺难兑现

“当时真的很冲动,现在终于松口气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