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金融 » 金融常识 >> 正文

金融常识

业内人士自揭银行卖保险四大陷阱
江苏消费网 (2010-11-15)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阅读:

  11月8日、9日连续两天,由本报率先报道的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派人在银行网点销售”银保新规一事,连日来不仅在四川省内银行、保险两大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市民也纷纷打进本报电话发表看法。

  一些市民表示,银监会的新规出台得非常及时,“这就好比不允许医药代表穿白大褂进医院卖药一样,虽然保险人员可能更专业,但流动性大,一旦发生误导,销售者将无从投诉。”

  “早就该管一下了!”市民张女士说,自己去年10月原本打算在一家银行存1万元定期,一个身穿制服的小伙子向她推荐一款理财产品,说是比银行储蓄收益高,还有保险赠送……今年10月,当保险公司打电话提醒张女士需要续交保险费时,她才反应过来原来买成保险了。咨询后张女士大吃一惊——如果退保要损失5000多元。“原本是去存钱的,结果被忽悠成了保险,你说我该咋办嘛?”张女士愤怒地表述。

  仅仅两天,就有十多位市民向本报反映曾亲身经历“存款变保单”的事情。由此可见,此类误导绝非个案。那么,客户究竟该如何防止“存款变保险”的事情发生?昨日,一位曾经从事银保销售的业内人士向成都商报记者揭秘了一些不良销售人员在推销银保产品时存在的四大陷阱,希望借此提醒市民当心。根据投诉比例,这些陷阱依次是:过分宣传高收益;不说是保险,说是储蓄(隐瞒费用扣除);存款送保险陷阱;混淆身份。

  我们希望借本组采访提醒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不断督促自己的银保销售人员:诚信销售,远离误导。

  他们是如何“上当”的?

  防“存款变保险” 市民需注意四大陷阱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客户接连遭遇“存款变保险”?他们又是如何被销售人员“忽悠”的?经过对十多位客户电话投诉的整理以及业内人士讲述,我们总结出了银保销售的“四大误导陷阱”。

  陷阱一:高收益

  去年12月,市民张婆婆在某银行的10万元5年期存款到期。当她去银行网点准备再次转存5年定期时,一位穿制服的年轻女子主动过来向老人介绍说,他们银行新推出一款理财产品,“光保底收益都有7%,此外每年还有分红,去年分红有4%,比存在银行合算……”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婆婆办了这款“理财产品”。后来发现,所谓“理财产品”其实是保险。

  记者点评:投诉的客户中,90%表示是受了高收益的误导。就此,业内人士表示,分红保险产品的收益每年都是不确定的,过去的业绩仅做参考。此外,据调查,该款产品所谓“保底收益7%”也很不靠谱,7%应该是5年的保底收益才对。

  陷阱二:存款送保险

  今年1月,市民王先生到某银行存款5万元,工作人员告诉他“存款金额已达到‘受赠’保险的条件”,王先生以为是“送保险”,就在文件上签了字。今年6月,王先生急需用钱,到这家银行取款时被告知,他的5万元钱当时是“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一款分红保险产品,现在无法取款……

  记者点评:大约有5%客户称以为保险是赠送的,不过这哪里是“存款送保险”,其实就是客户自己花钱买的保险。

  陷阱三:不说是保险,说是储蓄

  去年6月,市民马女士在某银行办理储蓄业务,身穿银行制服的小张向她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就像零存整取一样,而且比银行利息高。当时,马女士以为今年存1万元,第二年再存多少都行。今年6月初,保险公司给她打来电话,要她续缴保费1万元,马女士这才知道买了保险。

  记者点评:据介绍,一般保险公司是不允许用“零存整取”这样的概念去销售保险的。就此案例,有三个地方容易误导客户:一是销售人员不说是保险,容易让客户误以为是储蓄或跟储蓄差不多;二是隐瞒了产品的费用扣除情况,比如退保需要支付哪些费用等;三是没告知客户缴费情况,个别销售人员把期缴产品说成趸缴(一次性缴费)产品,导致部分经济实力较差的客户在第二年时无力续缴保费。

  陷阱四:混淆身份

  一些客户反映在银行遭遇保险推销时,往往出于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才误买保险理财产品。

  记者点评:业内人士提醒说,目前在银行负责销售银保产品的人员,除了银行人员外还有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目前保险公司都有要求在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保险人员挂牌上岗,名片也是依照保险公司统一印制的,消费者可依此识别。

  如果“被保险”该怎么办?

  买保险后悔 并非只有退保一条路

  存款变保险后,不少“后悔”的客户往往会选择退保一条路,由此带来的损失也只能自己吞。

  成都商报记者上周就此咨询了保险业内人士,他们表示,其实买了保险中途后悔时的选择,并非只有退保这“华山一条路”,投保人只要读懂并充分利用保险合同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在退保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犹豫期退保 最多损失10元工本费

  读者张女士今年1月知道误买保险后,她第一时间与女儿进行了商量,女儿建议她退保。由于在10天的犹豫期内,张女士只损失了10元钱工本费。

  记者点评:一般长期人身保险产品都设有犹豫期。犹豫期是从投保人收到保单并书面签收之日起10日内的一段时期。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仔细考虑所购买的产品是否合适,如果所投保的产品与需求不符,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即退保),保险公司会在扣除不超过10元的工本费后退还已交保险费。

  临时缺钱 可申请保单质压贷款

  去年12月,做生意的陈先生在某银行存款时将10万元钱误买成保险。今年6月,陈先生需资金周转,情急之下,他想找出保险单,到保险公司退保,来换取一些现金,可是保险公司告诉他,此时退保,大约要损失20%。后来,保险公司建议陈先生如果是临时急需资金,不妨申请保单贷款,这种贷款的额度按照保单的现金价值折算,一般可以贷70%左右。而借款利率一般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准,借款期限通常为6个月。贷款到期后,如果缴付了贷款利息,贷款期限还可以顺延。而保单的效力在客户持续缴费的前提下不受影响。

  记者点评:办理保单质押贷款的手续比较简单。投保人本人只需携带保单和身份证原件,前去保险公司办理即可。不过提醒一句,别忘按时还钱。

  经济暂时困难 有三条路可走

  张女士原本在外企工作,最近因公司业务调整被裁员。有房有车的张女士生活一下紧张起来,当初买的保险也无力按期交费,她不得不考虑退保。

  记者点评: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一份保障会显得更加重要。张女士完全可以选择以下三条路,在继续享有保障的情况下,渡过难关:①利用宽限期推迟60天交费;②选择自动垫交保险费;③减额付清可享受降低的保障。

  确实想买银保该注意什么?

  理性买银保

  掌握四大秘笈

  对于绝大多数有保险购买需求的客户,面对误导行为时有发生,又该如何擦亮眼睛呢?业内人士为投资者提供了购买银保产品的四大秘笈。

  ①不要盲目依赖宣传资料和介绍

  当确认要购买保险时,应向销售人员索取保险条款并要认真阅读(个别销售人员自制的资料要当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当销售人员或宣传资料的介绍与保险条款的内容有差异时,以保险条款为准。

  ②要理性认识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

  银保产品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比率,勿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基金、投资理财产品等混淆或进行简单对比。

  ③投资型险种宜作为长期性投资

  许多保险公司的万能险、投资连结险的初始费用、保险费、管理费、手续费等在保险期间都将按一定比例扣除,尤其在投保初期,保险公司投入的成本高,扣除费用的比例也较大,现金价值就低;之后随着成本降低,扣除的费用大幅下降,加上分红,现金价值也大幅增加。因此,投资型险种宜作为长期性投资,客户要避免短期内退保。

  ④实事求是回答保险公司的回访提问

  为确保消费者正确了解自身权益和承担的风险,中国保监会要求各销售银邮代理保险的公司对在银邮网点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在犹豫期内实施100%回访,并作好相应记录。回访内容一般包括是否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风险、是否了解犹豫期内自己的权利、是否知道退保扣费情况等。消费者应实事求是回答,对不明白的事项应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或直接向保险公司客户服务人员询问,若发现被销售人员误导、对保险产品不满意等,都可以在犹豫期内无条件退保。成都商报记者 刘锋 杨斌

编辑:宋扬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